本文作者:admin

马嵬坡之变(马嵬坡之变是哪一年)

admin 2022-11-13 18
马嵬坡之变(马嵬坡之变是哪一年)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马嵬坡之变: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本文目录一览:

马嵬坡之变: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 非要认胡人安禄山为义子 ,这简直就是胡来。结果人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硬是要将这个年小自己很多的干妈给杀掉。玄宗曾经亲手缔造了开元盛世,也是他亲手将这份盛世给葬送。

自从改元为天宝以后,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当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入长安时, 玄宗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不可能 。他已经被杨家兄妹所蛊惑,沉迷于自己曾经创造的伟大功绩不能自拔,渔阳鼙鼓动地来,国破山河在的大唐,已经无法收获忠诚。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安禄山的造反实在是太过突然 ,以至于朝廷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那一刻,唐明皇才知道,自己的江山繁华背后,原来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早已经摇摇欲坠。如若各地的节度使,能够竭力反抗, 安史大军不会行进的如此顺利 。

1. 大势已去迫离京,千乘万骑川蜀行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玄宗整日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 ,就连安禄山谋反他都是后知后觉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连皇帝都不拿国家当回事,何况底下的那些臣子们。"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不论是封长清还是高仙芝,他们的能力都颇为出众。不过 玄宗错就错在误用了杨国忠, 这个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伪军事指挥家"。他胡乱指挥,轻敌冒进,再加上于洛阳抵抗的并非唐军精锐,而是刚招募的市井子弟, 所以战斗力很一般 。

根本无法抵挡安禄山麾下的那些胡人以及正规化骑兵,他们很快就攻陷了东京洛阳,下一步就是要进军潼关。等到高仙芝和封长清镇守潼关之时,杨国忠屡次谏言说他们抵挡不力,因此玄宗将其悉数撤下。

又换上了哥舒翰,可玄宗和杨国忠都是急于求成之人,不断的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就是险些全军覆没。潼关一破,长安再无险可守。"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玄宗走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带上亲眷,很多的皇子,皇孙还有妃子么全部 成了安史大军的阶下囚 。

2. 翠华摇摇行复止,众望难归惩奸佞

杨国忠此人心狠手辣, 将士们对他都颇有不服 。而玄宗也已经年老令昏,还总是想方设法的找他的茬。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四川走去,军队大都对此很不满意。他们如梦初醒,忽然发现原来所谓的盛世,只不过是谎言罢了。

可他们又不能将矛头指向玄宗,所以 他们也来了个"清君侧"。 杨国忠在撤退的路上,将所有的桥梁全部摧毁,根本不顾及百姓如何逃生。再加上他此前的嚣张跋扈,以及构陷忠良,令大家对其都有所不满。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彼时正好杨国忠在和吐蕃人交流,被士兵看到,因此就说他意图谋反,将其射死在乱箭之中。对于玄宗而言,杨国忠虽然卑鄙,但却是绝对的忠臣。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对军队早就失去了控制力。当"大军不发无奈何"时,他也只能忍痛割爱, 将最疼爱的杨贵妃斩于马嵬坡下 。

自从安史之乱发生以来,李隆基的所作所为根本无以担当的起皇帝二字。"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他们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苟且偷生。

首先,玄宗得罪了自己的亲人,因为他走的太匆忙,连儿子和孙子都没能悉数带上;其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仓皇离去,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再次,军中的将士们,看透了这个昏聩无能的皇帝。可以说,在马嵬坡之变时, 玄宗得罪的人几乎囊括了整个 社会 阶层。

1. 先己忧而天下忧,先己乐而天下乐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甚至一度改变了天下人的生育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他曾经一度的为了爱情抛弃所有,也曾经爱屋及乌的让奸佞小人身居高位。在他的统治下,政权已然是岌岌可危。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

张养浩曾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谓的开元盛世,也不过是国家富强罢了,而它的财政收入还是来自于百姓,秉承着一贯的取之于民,用之于君原则。后来他又喜欢大兴土木,大肆营造富丽堂皇的宫殿,百姓们早就被压迫的喘不过气。

那些人每年都要缴纳税负,就是希望危难之际国家可以尽上自己的责任,就是希望国家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可 玄宗的逃跑,实在是有些过分。 潼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如若他不听信杨国忠谗言,如若他不亲自指挥,明白什么叫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必长安城不会那么快被攻破。

2.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李隆基不算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痴情种。在这场不伦之恋中,他可谓是倾其所有,爱美人,而不爱江山。他的老祖宗 李治 ,也是开展了场不伦之恋,到最后天下都改了姓, 大唐也成了大周 。

在那场哗变之中,玄宗是无论如何都不希望杨贵妃死去的。那是他的慰藉,也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知心爱人。可是,他早已经失去了人心,如若不遵从,大军一直不发,到最后,很有可能连自己都牵扯其中。

所以,在紧要关头, 只能以大局为重 。按常理而言,君王乃九五之尊,谁敢违背他的命令。可是他的种种行为,让手下之人对其完全不信任。他们碍于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思想,不敢把矛头指向玄宗,因此只能拿杨贵妃开刀。但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变相的"叛变",最后只剩下了"圣主朝朝暮暮情"。

自从太宗皇帝来了一场玄武门兵变, 李唐的父子关系就一直处理不好。 尤其是皇帝和太子。李世民知道这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对太子李承乾一直疼爱有加。

可到最后,他还是联合了侯君集,想学着父亲那样,逼皇帝退位。 到了玄宗这里也是一样 ,他先是听信武惠妃构陷,杀害了次子李瑛,对于后来册封的储君李亨也是极度的不信任。

1. 先丢美人再丢江山,太子李亨一马当先

"若唐玄宗之晚节,未尝安危而利灾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丧败"。古代一直都倡导家天下的观念,君王即国,国即君王。可是玄宗晚年时期,实在是有些荒唐。抛开安史之乱不言,此前 李林甫肆意打压张九龄 ,玄宗明明知道真相,却仍然任人摆布。

对于天下人而言,"玄宗不值得"。因此,在马嵬之变的时候,百姓们都去央求太子李亨留下,而不去求玄宗。可见,他已经失去了人心,人们不愿意在对他,和他执掌的大唐忠诚。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李亨的大唐。

李亨一路收拾残兵败将,于灵武重整旗鼓,在众大臣的簇拥下遥登帝位。按照他的说法是"圣人厌大位久矣",可事实上,在川蜀避难的玄宗,对此一无所知。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李亨在上位前, 并没有的得到玄宗的禅让 ,但也没有人提出质疑。

2. 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对于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太上皇, 玄宗以强颜欢笑应之 。甚至还派出了三位宰相,将传国玉玺交给李亨。他知道,这其实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翻版,自己的这个太上皇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李亨就和当年的太宗皇帝一样,朝野上下遍布着忠诚于他的人马,就算玄宗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了,弄不好还能得个善终。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高祖李渊,就是其前车之鉴。

对于那些掌握过绝对权力的人, 失去权力,将其幽禁,比死还要痛苦 。可玄宗又能有什么办法。他不敢去指责儿子,谋权篡位,那样只会闹得两败俱伤。天下已经没有忠诚于他的人了,还是坦然接受现实为好。

如果执意要反对,跟着自己在川蜀的士兵们,想必又会再来一场哗变。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们也想为家园的战火平息而战,可眼下只能守着人老珠黄的玄宗在四川"颐养天年"。没有了支持,玄宗就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他是皇帝,可没有了实权又能如何。

安史之乱和玄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他能够圣明一些,不听从李林甫的建议导致内轻外重,安禄山的军队就不会如此迅速的攻进长安。倘若他能够不沉迷于美色,那么安禄山根本没有可能手握重兵,而杨国忠也不会把持朝政。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事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

拓展资料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大唐,无论何时,人们想到这个时期,脑海中的第一印象都是黄金盛世,歌舞升平,诗情洋溢,哪怕这个王朝,从它的建立到落没,也如同历史上其他每个王朝的崛起到衰落一样,经历过动荡与战争,可这些部分却往往只留给人们淡淡的记忆,例如安史之乱。

马嵬坡之变:唐玄宗声威扫地,杨贵妃香消玉殒,幕后主谋到底是谁

公元755年,是唐朝 历史 上非常 诡异 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 三件大事 。

第一件,是制造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先下洛阳,又占潼关,直逼唐都长安,唐玄宗无险可守,又接连失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只得携少数人仓皇出逃。

第二件,是唐玄宗率领王公大臣途径 马嵬驿 时,禁军将士突然哗变,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 先杀杨国忠,再要求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一代女神香消玉殒。唐玄宗彻底声威扫地。

第三件,是“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的逃难队伍继续西行至扶风,可路上一帮“吃瓜群众”突然围了上来,哭着喊着留下 太子李亨 ,说什么也不让他走了。

于是,逃难队伍一分为二,唐玄宗率众逃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北上至朔方灵武,并在唐玄宗不知情的情况下 突然称帝 , 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

这三起事件,以安禄山的叛军直捣京师肇始,以太子李亨自立结束,有着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其中,后两起事件尤为诡异:

唐玄宗本人靠着兵变起家,他一次兵变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二次兵变逼死姑姑太平公主,老爸唐睿宗也在之后不得不禅位。

而且,“马嵬坡之变”时,他已经当了40多年皇帝,执政经验非常丰富,为什么对近在咫尺的兵变毫无知觉呢?

在刑侦剧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理论: 谁是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人,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后两起事件, 最大的受益者,不是陈玄礼,而是太子李亨。 下面,我们从 历史 事件的经过出发,分析太子李亨身上的嫌疑。

很多人认为,“马嵬驿之变”的主谋,应该就是唐玄宗身边的禁军头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在离开长安时,由于唐玄宗一行出逃前根本没有系统准备,整支逃难队伍就连保障生活最基本的粮草都没有备好。

大部队逃到咸阳望贤宫时,就已经人困马乏、饥饿交加,就连唐玄宗本人也没有混上一口吃的。

这时候,宰相杨国忠从市场上买来些胡饼给皇帝充饥。周围的百姓得知皇帝来了,也纷纷献上食物,那些皇子皇孙顾得不体面,纷纷抢食,但还是没能填饱肚子。

皇亲贵胄都吃不饱,更何谈那些底层士兵了。

到了马嵬驿,愤怒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整支队伍弥漫着消极抱怨甚至是杀气。

禁军统领陈玄礼看到这种情况,决定把怒火引向奸相杨国忠。

于是,他在饥饿的禁军面前慷慨陈词一番,以杨国忠企图与番人勾结谋反为借口,将其斩杀。

饿红了眼的士兵们随后将杨国忠分食,可见他们的心中对朝廷的怨恨之深。

可这还没完,杨国忠死了,他的从妹杨玉环还在。禁军将士担心她活着迟早会算后账, 于是陈玄礼觐见唐玄宗,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因此才有了贵妃的殒命。

那么,陈玄礼是否为“马嵬驿之变”的总导演呢?从陈玄礼后期的表现来看,并不像。

首先,唐玄宗命人杀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反应是解开甲胄、放下武器,顿首谢罪。其次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后, 陈玄礼并没有选择追随李亨,而是继续跟唐玄宗入蜀。收复长安后,他又跟玄宗返回长安。 而不久,他又被唐肃宗李亨勒令交出兵权被迫退休。

如果陈玄礼顿首谢罪的行为是在故意表演的话,那么他为何敢于追随唐玄宗入蜀呢,他不怕报复吗?他同李亨一起北上,并且拥立其为皇帝、作一个元从功臣不更好吗?

而反观太子李亨,他发动“马嵬驿之变”的动机却是十分充分的。

开元十五年,29岁的李亨开始做太子,一直到开宝十四年,他已经45岁了,头发都已花白,真可谓是老太子了。

这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李亨的太子地位并不稳固,个人势力也没有得到较大发展。这是因为,唐玄宗惯于使用平衡手段,借宰相的相权去打压太子的权力。

唐玄宗先后任用过两个奸相,即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曾多次制造事端、罗织冤案,打击李亨一党。

可以说,在“马嵬驿之变”前,李亨已经忍唐玄宗、杨国忠很久了,就差一个反击的机会。

而唐玄宗的西逃,给了李亨反戈一击的天赐良机。

禁军将士们一路劳顿且食不果腹,怨声载道,这个很好理解。

但因为一两天饿肚子而闹到即将哗变、造反的地步,则很显然有失皇家禁军的风范,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别有用心者的故意煽动。

而煽动者也很快将矛头瞄准了奸相杨国忠。安禄山反唐,打的旗号也正是诛杀杨国忠。陈玄礼本人似乎也并不反对借机收拾了这个奸相。

于是,在这种内外力的作用下,陈玄礼率兵手刃罪魁祸首杨国忠。这个推论,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所影射:

这段史料证明, 在杀杨国忠以前,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是有过沟通的。

而且,我们还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 陈玄礼主观上并没有杀死杨国忠的意图,而是被李亨所迫。

这是因为,禁军大将虽然地位显赫,但还是无法与当朝宰相相提并论。禁军大将不经请示皇帝,就擅自杀掉宰相,无异于造反。

所以,如果没有坚硬的后台,比如太子李亨,或者是被人逼迫,陈玄礼绝没有勇气这么做。

那么,以上两种可能,哪一种最靠谱呢?

很显然是后者,因为陈玄礼最后并没有倒向太子李亨,所以,陈玄礼的后台就必然不是李亨了,他很可能受到了李亨的逼迫。

另外,对于陈玄礼个人而言,杀死杨国忠,可以平息禁军的愤怒,从而保障唐玄宗的人身安全,这也是其禁军大将的职责所在。

因此,在太子李亨的暗中主使下,由陈玄礼在前台操刀,完成了轰动 历史 的“马嵬驿之变”。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内容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