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美股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
理想汽车(NASDAQ:LI;HKEX: 2015)今日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为317亿元,同比增长10.6%,环比增长23.6% 。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下滑52.3%,环比增长86.2%。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15亿元,同比下滑44.9%,环比增长17.8%。
财报发布后,理想汽车管理层召开电话会议,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CFO李铁、总裁马东辉以及高级副总裁邹良军参加会议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以下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Tim Hsiao: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自动驾驶(自驾)。我们注意到理想汽车今年发力端到端的算法,并且组建了量产研发团队。想请教一下管理层,我们应当如何评估理想汽车在自驾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投资人应该更关注新车的销量、自驾版本的销售占比,还是其他更重要的指标?我们该如何衡量理想汽车自驾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刚才李总(李想)也提到了诸如“日活”、“自驾里程”等指标,管理层认为是不是有其他更重要的指标可以供投资人做衡量?
马东辉:理想汽车在自驾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始终都是比较高的。
至于具体的衡量指标,我们认为是结果导向,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我们的用户“是否愿意用”,比如自驾的使用时长、里程数的占比;第二个是我们的用户“是否愿意花钱去买”。
从用户端来看,理想汽车无图NOA从七月份开始推送以来,用户对自驾的接受度在提升,其中城市NOA的日活和行驶里程都明显增加,甚至翻了几倍;从市场端来看,智驾对我们的销量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潜在用户来理想店里试驾NOA的比例也实现了翻倍的增长,并且各个车型的AD Max订单占比都在提升,特别是在30万以上的车型,AD Max订单占比已经接近了70%。
同时,我们认为“端到端+VLM”模型的使用意味着自驾的研发已经开始建立门槛。因为从这一代开始才是真正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做自驾。而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这会让具备高阶自驾车辆保有量以及充足研发投入的企业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优势会越来越大,并且会实实在在地促进销量的提升。而销量提升又会带来保有量和研发投入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正向滚雪球的过程。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Tim Hsiao: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竞争。我想请教管理层,如何看待华为与理想之间的长期竞争态势?因为双方同为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市场还是特别关注近期华为问界M7 Pro以及后续家用SUV车型对理想汽车下半年整体以及后续销量的影响。
李想:我觉得鸿蒙智行是我们在市场上最强的竞争对手,而且我认为我们会长期健康地共存下去。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自己的核心态度是要长期、持续向华为的技术研发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学习。我们作为一个初创企业,有这样的学习榜样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Bin Wang: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关毛利率。想请问管理层,公司是否保持全年20%车辆毛利率的指引?尤其是对于接下来的第三季度,管理层如何展望毛利率?刚才管理层也提到,AD Max订单比例已经到70%了。这是否能够帮助理想汽车的产品组合回到20%的车辆毛利率?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明年的电动新车。想问一下管理层,六个月之后我们的产品会有哪些变化?因为我看到了一些产品谍照,感觉新产品外观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消费者特别期望理想汽车能在SUV和MEGA车型之间能有很大的差别以及改善。所以我想问一下管理层,从外观改善的角度来看,明年理想汽车的电动车有没有什么变化?
李铁: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上给季度我们给出的车辆毛利率指引是在18%左右。实际上最终我们实现了18.7%的车辆毛利率。这项成绩的背后不仅仅是因为公司的努力,同时也要得益于我们的产品组合。至于第三季的,我们预计车辆毛利率将继续回升,大概会在19%左右,公司总毛利率将在20%上下。
李想:关于纯电车型的问题。
理想MEGA已经证明了我们在800伏高压纯电方面的技术实力,包括高压平台的效率以及完整的充电体验和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们自驾技术的进步,在自驾方面我们已经进入了行业的第一梯队,而座舱的竞争力我们也一直是保持领先的。
所以对于纯电SUV而言,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产品的造型设计,另外一个是在纯电产品交付时能够向用户提供超过2000个超级充电站。所以,我们对纯电SUV的竞争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希望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理想汽车能够进入到高端纯电产品的第一梯队。
(持续更新中。。。)